諭在家善信 勸處家弘法 6

《印光法師嘉言錄》諭在家善信
勸處家宏法 6
循陔小築發隱記


孝之為道, 其大無外。一切諸善, 無不彌綸lún。然有世出世間、大小本蹟之異。世間之孝, 服勞奉養以安其身, 先意承志以悅其心, 乃至立身行道以揚名於後世。雖其大小不同, 皆屬色身邊事。縱令大孝格天, 究於親之心性生死, 無所裨bì益。所謂徒徇其跡而不究其本。況乎殺生以養以祭, 俾bǐ親之怨對固結, 永劫酬償不已者乎。出世間之孝, 其跡亦同世間服勞奉養, 以迄立身揚名。而其本則以如來大法, 令親熏修。親在, 則委曲勸諭, 冀其吃素念佛, 求生西方。吃素則不造殺業, 兼滅宿殃。念佛則潛通佛智, 暗合道妙。果能深信切願, 求生西方。必至臨命終時, 蒙佛接引, 托質九蓮也。從茲超凡入聖, 了生脫死。永離娑婆之眾苦, 常享極樂之諸樂。親沒, 則代親篤修淨業, 至誠為親迴向。心果真切, 親自蒙益。若未往生, 可即往生。若已往生, 高增蓮品。既能如是發心, 則與四宏誓願相應, 菩提覺道相契。豈獨親得蒙益, 而己之功德善根, 蓮台品第, 當更高超殊勝矣。而況以身說法, 普令同倫發起孝思乎。此其孝方為究竟實義。非若世間只期有益於色身及現世, 竟遺棄其心性與未來而不論也。是知佛教, 以孝為本。故《梵網經》雲:“孝順父母、師僧、三寶, 孝順至道之法, 孝名為戒。”又於殺、盜、淫各戒中, 皆言應生慈悲心、孝順心。於不行放救戒中, 則云:“一切男子是我父, 一切女人是我母, 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 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 即殺我父母。”由是言之, 佛教之孝, 遍及四生六道。前至無始, 後儘未來, 非只知一身一世之可比也。知是而不戒殺放生、吃素念佛者, 安盡其究竟至極無加之孝耶?

註釋 | 如誠法師

【彌綸】統攝;籠蓋。
【服勞】服事效勞。
【先意承志】孝子先父母之意而承順其志。
【立身】處世、為人。 《孝經·開宗明義》:“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行道】實踐自己的主張或所學。 《孝經·開宗明義》:“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格天】感通上天。
【固結】凝結;鬱結。
【勸諭】勸勉曉喻。

譯文 | 圓濤法師:
孝是最大的修行之道。各種的善法都包括在裡面。然而孝有世出世間、大小、根本與表相的差別。世間的孝,服侍供養使父母身體舒服,不等父母開口就能順父母的心意去做使他們心情愉快的事情,乃至修養自身,奉行道義揚名於後世。這些雖然大小不同,都屬於我們這個有形的身體方面的事。縱然你的大孝能感通至天,最終對於父母心性的生死沒有任何幫助。這就是只做了表面的事情而沒有從根本上去做。況且殺生來供養祭祀,使父母永遠與被殺的眾生結下了仇恨,終其一生償還不止。出世間的孝,表面看和世間孝親一樣奉養服侍,以至立身揚名。但它的根本卻是以如來大法,使父母熏修。父母健在,就委婉地勸導,使他明白,希望他們吃素念佛,求生西方。吃素就不會造殺業,還可以消除前世注定的災殃。念佛能夠潛通佛智,暗合道妙。果真能深信佛法,懇切發願,求生西方。一定會到臨命終時,佛來接引,托質九蓮。從此超凡入聖,了脫生死。永遠脫離世間的痛苦,永遠享受極樂世界的快樂。父母去世後,就要代替父母堅定地修習淨業,至誠為父母迴向。如果能做到至誠懇切,父母一定會受益的。如果父母沒有往生的,即可往生。如果已經往生的,那麼在極樂世界的品位一定會增高。發了這樣的心之後,就會與四宏誓願相應,菩提覺道相合。受益的豈止父母,自己的功德善根,蓮台的等級也會更加高超殊勝。更何況以身說法,普令同倫發起孝思。這種孝順的方法都是真正的孝。不像世間只希望有益於有形的身體和今生,竟然置他們的心性和未來於不顧。這才明白佛法也是以孝為本的。所以《梵網經》中說:“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就是求得至道的方法。孝順便是持戒,換句話說,持戒的精神就是孝順。”又在殺、盜、淫各戒中,都說應生慈悲心、孝順心。在不行殺生,放生救護的這條戒中說:“一切男子都是我的父親,一切女人都是我的母親,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所以六道眾生都是我的父母。現在把他們殺掉吃掉,就是殺我多生多劫來的父母。”由此看來,佛教所說的孝,遍及四生六道。前至無始,後至未來,不是只知道一身一世所能相比的。明白了這個道理,還不戒殺放生、吃素念佛的人,怎麼能最根本最徹底最極致的盡孝呢?